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在冬奥倒计时1000天到来之际,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消息,国家速滑馆完成建设的关键一步,场馆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工程,今年内,“冰丝带”将在奥林匹克中心展现绚丽一幕——“丝带飞舞”。
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家网球中心南侧,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能容纳约12000观众。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站在已经完成“天幕编织”,即将开始打造“丝带飞舞”的“冰丝带”场地上,全程参与场馆建设的我集团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晓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相信今年底,大家就可以见证“冰丝带”在奥林匹克公园的第一次绚丽登场。
建设
“冰丝带”年内将实现“丝带飞舞”
新京报:作为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目前建设进度如何?
武晓南:我用六个词来形容“冰丝带”的建设进度: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丝带飞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馆。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国家速滑馆的“天幕编织”。随着冰丝带场馆的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工程全部完成,也标志着国家速滑馆索网-环桁架结构体系正式形成。
新京报:“冰丝带”的“天幕”是怎么编织起来的?
武晓南:“冰丝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南北长跨约200米,东西短跨约130米,设计理念源于绿色、节能、环保。它的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在用钢量上非常节省。场馆屋顶索网结构呈双向正交马鞍形,工程人员先后完成了索网地面铺装,提升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施工工序,于今年3月19日完成全部张拉工作。索网张拉全程采用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技术。
新京报:“丝带飞舞”是怎样一个画面?接下来要如何实现?
武晓南:“冰丝带”由3360块玻璃拼接出外观自由流畅的椭圆形曲面,未来场馆的曲面幕墙上会有一条条丝带驰骋而过,就像速滑运动员在跑道上快速滑动产生的轨迹一样。这也正是“冰丝带”设计理念的来源,一看到它就能想到速滑运动的速度与激情。接下来,场馆即将开始玻璃幕墙尺寸的现场实测。今年下半年,将全面协调推进机电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确保年内实现“丝带飞舞”。
亮点
“所有的亮点也都是难点”
新京报:“冰丝带”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武晓南:“冰丝带”的整个“成品”就是最大的亮点,它包含了很多的科技攻关和人文关怀,以及未来运营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冰丝带”未来将有丝带飞舞、最快的冰、智慧的馆等,综合起来,它才是最大的亮点,正如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
新京报:“冰丝带”建设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怎样克服?
武晓南:场馆的建设一步比一步难,下一步永远是更难的。所有的亮点也都是难点。比如刚刚完工的世界最大的单层双向马鞍形索网屋面、1.2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冰面、首次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环保制冰技术以及未来全国首例弧形预制看台板等等。这些亮点都涵盖了多项创新技术难点,施工技术难度在同类型场馆中首屈一指。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一是统筹规划,二是齐心协力。包括中外专家的设计、建筑工人的建设,里面包括了很多的攻关和创新。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未来将建成“智慧的馆”,“智慧”体现在何处?
武晓南:“冰丝带”的“智慧”将包括全方位运动数据服务、智能化观赛服务、智慧化场馆管理三个方面。全方位运动数据主要包括为运动员提供计时、计速和计圈的训练服务;智慧化观赛服务包括智能座位导引、实时赛事解析等;智能化场馆管理包括场地管理、智能场馆运营等。
新京报:“冰丝带”之于“双奥之城”有什么意义?
武晓南:国家速滑馆所在的这片土地,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临设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场馆被拆除,如今为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在这里“再续前缘”建设“冰丝带”。如今我们的场馆建设还在延续,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建成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起,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未来,大家还会在国家速滑馆里看到许多北京从夏奥到冬奥的设计理念,期待吧!
10年前,我曾经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10年后,我又在这里参与建设北京冬奥会的“冰丝带”。在建设场馆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认识很多人,多么有趣,我一直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干这件事情。
奥运绝不止“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的本质是快乐的,体现的核心是快乐的过程。
2018年10月15日 全球征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意
应征文案应充分体现北京冬奥会愿景和奥林匹克精神,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发展。北京冬奥组委于2019年1月至3月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应征文案进行评审,评选出10件优秀创意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