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阐释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薛丰
  • 2022-11-21
  • 来源: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原则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和疫情冲击正在使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特别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欧美日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先后历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功培育本国的现代化产业。而有些国家依靠资源优势曾短暂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都因没有现代化产业而“掉队”,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产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目标。1964年,我国曾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后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密不可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

  二、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的目标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坚决扭转“脱实向虚”倾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方向感、引导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对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系统观念,注重各产业、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三)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持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法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渠道,加强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四)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五)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国产业发展史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使产业发展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科技竞争前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

  三、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我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转。

  (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融合化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新趋势。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积极塑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孵化一批未来产业,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三)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占较大比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关键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要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服务业监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率。

  (四)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业分工深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降低物流成本。要完善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货物、集装箱物流网络,有序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推动道路货运高质量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发展现代邮政快递服务,推进快递进村入厂,构建国际快件运输网络,推动国际寄递服务便利化。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物联网,推进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把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速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促进数据采集、挖掘、清洗、标注、存储、分析等形成完整供应链,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信息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六)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加强先进信息、科技、物流等支撑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原则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和疫情冲击正在使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特别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欧美日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先后历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功培育本国的现代化产业。而有些国家依靠资源优势曾短暂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都因没有现代化产业而“掉队”,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产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目标。1964年,我国曾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后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密不可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

  二、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的目标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坚决扭转“脱实向虚”倾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方向感、引导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对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系统观念,注重各产业、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三)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持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法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渠道,加强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四)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五)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国产业发展史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使产业发展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科技竞争前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

  三、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我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转。

  (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融合化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新趋势。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积极塑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孵化一批未来产业,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三)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占较大比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关键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要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服务业监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率。

  (四)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业分工深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降低物流成本。要完善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货物、集装箱物流网络,有序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推动道路货运高质量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发展现代邮政快递服务,推进快递进村入厂,构建国际快件运输网络,推动国际寄递服务便利化。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物联网,推进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把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加速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促进数据采集、挖掘、清洗、标注、存储、分析等形成完整供应链,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信息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六)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加强先进信息、科技、物流等支撑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
云顶国际官方网站
Baidu
sogou